高高的个子,真诚的微笑,谈吐之间从容自信,做起事来很认真有干劲……这是师生眼中的张宇星。作为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张宇星有着一段传奇的创新创业经历,如今的他已获得国内外各类创新竞赛一等奖6项,作为发明人或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专利6项,并创建了哈尔滨希塔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科创的乐趣
厚的创新氛围熏陶下,张宇星刚入学不久,便作为小组负责人参与到了科技创新项目之中。项目围绕自行车展开,他和队友设计了一种三段式折叠自行车结构,并完成了数字化建模。虽然项目止步于学校答辩,但却让张宇星和队友认识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完成项目的过程也让他感受到科技创新的乐趣。
伊始,张宇星主动向老师申请,加入课题组并参与到了机器人研究所的国家“863”项目之中。“当时我做的是地震搜救机器人的一部分工作,最开始自己一点头绪都没有,只有通过查文献、泡图书馆、逛论坛的方式来迅速提高自己。遇到难题我会先思考,再向师兄师姐请教。”一学期下来,张宇星不仅对项目流程、结构设计、硬件测试等具体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加深了对如何把知识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思考。
星的导师是机器人研究所的赵杰教授。谈到导师,张宇星满脸敬佩地说道:“赵老师就是团队的‘首席技术顾问’,在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哈工大师者的博识、宽容和无私奉献,导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大二下学期,学院新闻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型项目的通知吸引了张宇星的注意,他立即联系朋友,组建了一个4人小团队,并提出制造“烹饪机器人”的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开始了项目申请书的书写和机器人结构的设计。有想法容易,行动起来却很难。对于4个男生来说,项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都不会做菜。为了让机器人炒的菜美味可口,他们绞尽脑汁,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锅的下面加入一个机械臂,并借此重复出厨师炒菜时掂勺的动作。为了模拟锅中食材的受热和运动情况,他们还将传感芯片放在食材中一起进行翻炒,通过蓝牙将芯片搜集的数据实时传回电脑,最后进行分析得到最佳的控制方案。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机器人炒菜的指标终于达到了要求,闻到菜的香味,张宇星和队友的脸上都浮现出了微笑。
创业的起点
2015年5月,第五届“祖光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在校体育馆落下帷幕,张宇星团队的“家用智能烹饪机”在功能上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同时,还通过创新性的机构设计将制造成本降低了数十倍,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比赛现场,他们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金奖。赛后专家组的老师建议道:“相对于家用的情况,烹饪机器人这种自动化设备可能更适用于大规模应用的环境,比如大型的餐厅。”这句话让张宇星醍醐灌顶,于是他们开始进行市场调研,发现同类型的机器人更多的运用于大型的仓储或者档案存取系统,餐饮行业存在巨大的空缺。这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兴趣,决定在烹饪机器人领域继续深入地做下去,创业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生。
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创业沙龙活动,张宇星认识了很多创业成功的前辈。和他们的接触与沟通,让团队对产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经过改进,第二代烹饪机器人不仅技术成熟,还更加产品化。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烹饪机器人的结构由之前的升降臂改为连杆装置,极大的节省了空间;按键板改为了带触摸屏的控制器并设计了UI图标;裸露出来的电控类装置也全部集中到了一个电控柜里,有效减小了油烟对装置的破坏。“学校里的评委从科研技术的角度提出建议,外聘的创业导师则从市场需求和产品设计的角度给出建议,对于创业来说,这两方面都非常重要。”张宇星说道。
没有终点
烹饪机器人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典型,参加了哈尔滨青年创业创新博览会,在展出期间受到领导及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并被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东北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在“挑战杯”省赛中,烹饪机器人项目作为哈工大直推国赛的优秀项目参加展览,团队为孙东升副省长等多位领导讲解及演示,获得了好评。项目还代表哈工大,远赴澳大利亚参加“哈工大-阿德莱德大学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荣获机械工程类作品一等奖。项目还作为优秀实物创新项目以全国票数排名第二的成绩,包揽了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项目”及“我最喜爱的项目”两大奖项,在比赛现场,张宇星为教育部、高校等领导进行讲解。
2015年6月,学校搭建了国家大学生创业园平台,张宇星团队搬进了工大科技园。在这里,学校不仅为他们免费提供办公房间,还提供公司注册、税务处理、法律咨询等服务,这让团队能够把精力集中在突破技术难关上。如今,张宇星创建了哈尔滨希塔科技有限公司,烹饪机器人作为技术储备,公司的业务还扩展到了服务型机器人和室内自定位技术,开启了新篇章。
虽然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团队一致认为国家的双创政策和工业4.0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以科技的角度改变世界”不只是公司的口号还要落实在行动上,创新创业的道路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