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校区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工新闻 - 威海校区 - 正文

2016“山东省大学生国防教育征文比赛”一等奖-我爷爷的故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6-12-27

我爷爷的故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李一浩

父亲在茶余饭后常常提起,家里如果能够出个文人,那一定要把我爷爷的故事写出来。可是,爷爷这一生的坎坷经历又怎是寥寥数笔的文字能够完全展现出来的,更遑论我们这一家子的理科生了。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今适逢祖国67周岁的生日,我就借此东风,用自己拙劣的笔触回顾爷爷的传奇一生。

一、 那些陈年往事

时光回溯到九十年前,齐鲁大地上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没有土地、饥寒交迫的山东人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大迁徙,九十年后有一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基本还原了这次迁徙,电视剧的名字叫做——《闯关东》。勤劳朴实的先民们为了粮食和土地,携家带口,借助人类最原始的交通工具——双腿——开始了这场漫漫征途。我的老爷爷,用独轮车推着小脚的老奶奶,也加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迁徙,准备去东北投靠亲戚,开垦肥沃的黑土地。

凄风冷雨中,老爷爷就那么推着老奶奶,一步一步向北前行。前进,就意味着食物和生存;而后退,只有死路一条。走吧,只有不停的往前走,才有活下去的可能。作家峻青在《东北记行》一文中这样描述“闯关东”的人:“他们过的完全是野人般的生活。但是他们却总算维持住了生命。”一千五百公里的路啊,足足走了九十四天,到达东北的时候,两人的外貌确与野人无异……

就这样在亲戚家住了下来,寄人篱下的滋味可不好受,老爷爷只好拼命的干活,生了病也不敢去看郎中,只期盼有一天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然天不遂人愿,积劳成疾的老爷爷一年后竟撒手人寰,尚在娘胎中的爷爷一出生就没了父亲。

无依无靠的老奶奶只能另寻出路,改嫁他人,如果故事就这么发展下去,出生后的爷爷只能改姓他姓,在异乡孤独的结束自己的一生,那就不会有接下来的军旅岁月,更不会有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了。

此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的改变了爷爷的一生,这个人就是爷爷的三叔。

二、 三叔

老爷爷兄弟四人,大哥英年早逝,四弟随他一起闯关东,却在东北为土匪所害,只剩下三弟却因为家庭贫困未能娶亲。(先祖一生考取功名未果至家道没落。)爷爷的三叔在听闻二哥过世,二嫂被迫改嫁后,这位性烈如火的山东汉子二话不说,打点行囊只身一人步行三个月前往东北把爷爷接了回来,至此,原本兴旺发达的一脉人只剩下了一老一小两根独苗。

二十世纪初的中华大地,天灾人祸,连绵不绝。生存下去,依旧是每一个中国人面临的最大挑战。

光棍汉三叔因为没有土地,在村里干着民兵连长的工作,自己一个人生活连做饭也成问题,于是就把爷爷寄养在了邻村的表姑家。又是寄人篱下,只不过这次换成了年幼的爷爷。爷爷白天在外面放牛,背着背篓捡牛粪,晚上回家又要挨无数白眼。在那个年代,平白多出一张吃饭的嘴,任谁也不会高兴。爷爷放牛的时候,经常登上村后的小山坡,远远望着东南方向的那片洼地,心想,那里才是我的家啊!是啊,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站在村头的高地上,流着眼泪,遥望不能回的家的方向,思念未曾谋面的父亲母亲,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画面啊!如今逢年过节、合家欢聚的时候,每每回想起这一段记忆,爷爷都忍不住老泪纵横……

十岁那年,由于弄坏了家里装粮食的麻袋,爷爷被暴怒的姑父送回三叔家,从此跟着三叔生活。长期营养不良的爷爷骨瘦如柴,干活没有力气,还常常因为尿床挨三叔的打。日子一天天过去,爷爷就这么一天天的长大,一天天的继续着他那毫无希望可言的痛苦生活,直到八路军征兵干部到来的那一天。

三、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时间转眼到达了1940年,那年爷爷十八岁,此时的山东人民已经饱受了日本人飞机大炮的摧残和日军巡回扫荡的恐慌,村子里很多的房屋被炸,很多乡亲无辜被抓被杀。1940年1月,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元帅在鲁南地区扩大招兵,爷爷和同村的四十二名青年应征入伍,加入了罗元帅麾下的一一五师独立支队。爷爷由于年纪小,就从通信兵干起,负责传递消息和情报。

战场是无情的,死亡每天都在上演。日本人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会应声而倒,恰恰相反,侵华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和整体素质都要远远高于中国守军。他们不仅有飞机大炮可以倚仗,更装备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单兵作战武器。小时候爷爷常常给我讲,当时在八路军中,能有一枝日本人的三八大盖那可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当时八路军中大多数人用的是汉阳造等老式步枪,甚至有前清绿营里流传下来的火铳,有的部队甚至无法做到人手一枪,背着大刀揣上几颗手榴弹就要上战场。日本人的枪法也非常准,往往这边刚刚露头,那边子弹就飞过来了。他们还非常擅长拼刺刀,一个经验丰富的日本士兵可以同时和两三个中国士兵对抗而不落下风……正因如此,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往往要牺牲5-6个人才能杀死一个日本士兵。

日本人以严谨认真闻名于世,他们在发动战争前就已经将中日两国综合国力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对比:

抗战之初,中国的工业总产值是13亿美元,日本是60亿美元。

1937年中国的钢铁产量是4万吨,日本是580万吨。

1937年中国的煤产量是2800万吨,日本是5070万吨。

1937年中国的石油产量是1.3万吨,日本是169万吨。

当时的中国,基本上没有生产飞机的能力,而日本的年产能力是1580架。除此之外,我们几乎生产不了大口径火炮,日本的大口径重炮年生产能力是七百多门。我们生产不了的汽车,日本的年生产能力近万辆。我们只能造小型水面舰艇,而日本一年的造舰能力是五万吨。

五万吨意味着什么?当时中国海军可堪一用的所有舰艇加起来也不过五万吨!

这就是抗战之初的中国,一个刚刚从闭关锁国的封建王朝走出来的农业国,毫无工业能力可言。刚刚统一起来,刚刚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内战纷争的中国,就是这样去对抗一个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强敌。

严谨的日本人评估了一切,他们评估了我们的工业能力,他们评估了我们的装备水平。他们严谨而科学的计算出了三个月可以灭亡我们,甚至这个判断得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认同。

整个世界都在观望,观望我们的灭亡……

但日本人忘了评估张嘎子,忘了评估赵尚志,忘了评估杨靖宇……他们忘了评估一下这个民族有多少血性好男儿愿意为国捐躯,他们忘了评估这个国家有多少像张自忠将军一样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铮铮汉子!

中国人放下锄头,放下书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铁脚板扛着红旗踩过日军的钢盔,穿着草鞋的人们举着大刀迎向日军的子弹。他们决心打下去,顽强的打下去。

爷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青年,没读过书也不知道救国救民的大道理,他参军的理由可能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然而当同乡的鲜血溅上他的脸庞,上午还一起抢一个窝头的战友下午就在他的怀里慢慢变凉。爷爷变了,他不再是那个软弱瘦小的农村孩子,而是蜕变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铁血战士,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为了保卫家园,无数个平凡如爷爷一般的中国人从容扑向死亡。他们将为国捐躯视为最高荣誉,他们将能够和自己的兄弟并肩作战视为最高荣誉。这是一面旗帜,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五千年里让我们从不屈服、奋勇顽强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国人呐喊着、厮杀着、哭泣着、昂扬着走向胜利的辉煌……战争结束后,同村43名参军的青年里,仅2人归还——这是一个民族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活下去的悲情鏖战……

在“反扫荡”中,爷爷所在的部队和地方武装共对敌作战30余次,毙伤日伪军1000多人,保卫了以抱犊崮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日本投降后,爷爷所在部队在陈毅元帅的率领下参加了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将国民党军队打的落花流水。爷爷原本瘦小的身体,因为在军队中能吃上饱饭,又长到了近一米八。或许是老天终于眷顾了这个可怜的青年,枪林弹雨中穿梭了八年的爷爷竟然没有负伤。1948年,爷爷三叔的病危通知传到部队,而爷爷所在部队即将开拔。为尽孝道,爷爷毅然放弃入党机会和军队中的大好前途,退伍回家务农,侍候三叔直到老人安详离世。

四、 如大树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送走三叔后的爷爷不久就遇到了奶奶,两个人在小山村里又经过了数不清的风风雨雨,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拉扯成人,这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又各自结婚生子,如今早已繁衍成为一个有着32名成员的大家庭。儿孙们都很争气,四个儿子有三个党员,七个孙子孙女有六个大学生,足迹分散到北京、南京、德国……去年的9月3日,我回家陪爷爷看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阅兵式,爷爷也收到了国务院颁发的纪念勋章以及5000元的慰问金。时光荏苒,今年腊月爷爷就要过九十四岁生日了。如今爷爷衣食无忧,和奶奶老来相伴,儿孙们各自家庭幸福,在不同的岗位上继续为共和国发光发热,我们家也成为了村子里人人羡慕的模范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清明节前夕,爷爷专程请人在村东面的祖坟为三叔立下一座高两米,宽一米二的大理石刻碑,碑文注:

“公元一九三一年,叔父步行两千余里,历九十三日至吉林省蛟河市携侄中修返乡,李家后继有人。”